媒体关注
公司新闻 媒体关注 行业动态 图片新闻
媒体关注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 >  新闻中心  >  媒体关注 > 正文
蛟龙“战利品”难倒生物学家
    日期:2013-07-26    字体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蛟龙“战利品”难倒生物学家

    “南海海底的生物之多、品种之丰富,真是出人意料,不少捕捞到的海洋生物都是新物种,连专家也说不上准确的名字。”“有人说这次"蛟龙号"出海,捞了不少"海鲜"上来,还问我味道如何,告诉大家,这些海鲜都是不能吃的”……

    成功完成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执行的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后,昨晚,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现身新民科学咖啡馆,和市民分享乘坐“蛟龙号”到南海海底勘探的难忘见闻。

    周怀阳是乘坐“蛟龙号”深潜的中国首位科学家,而这场科普讲座的另一位主讲人是参与研发“蛟龙”号的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教授。

    两位海洋科学家仿佛事先约定好了,穿了一样的服装深蓝色的T恤衫,让人首先联想到深海,这正是此次“蛟龙号”载人深潜科学家团队的队服。

    爬海山采样推测南海年龄

    今年6月10日,包括周怀阳在内的6位中国海洋科学家和3位深潜器驾驶员从江阴出发,乘“向阳红09”试验母船启程奔赴南海。在此次“蛟龙”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,共开展了10次载人下潜。其中冷泉区6个潜次,海山区4个潜次。

    周怀阳饶有趣味地介绍了“蛟龙号”在海山区和冷泉活动区的发现。

    由于海洋的洋底一片漆黑,而以往最精确的海测海底地形误差也在0.5%-1%左右,这意味着,即使海底有座30层的高楼,科学家实地找起来也很不容易。此次借助“蛟龙号”深潜器,科学家们很顺利地“攀爬”了被设定为考察目标的小海山。它距离厦门大约760公里,由于过去从未有访客,这座海山已被命名为“蛟龙海山”。而“蛟龙号”勘探的另一个工作区冷泉活动区距离厦门约1200公里。周怀阳介绍,光确定这一南一北两个勘探点,科学家们用在论证上的时间就有两三年。

    “海山很陡,其中一侧的峭壁有两三百米高,我们的蛟龙号沿着这个峭壁攀爬。”就在“爬山”的过程中,科学家们通过蛟龙号上的仪器,采集到了沉积物上的多金属结核及上面附着的生物。周怀阳说,这次采集到的锰铁结核,不仅对于测定“蛟龙海山”的年龄十分关键,这些信息也可被用来勘探海底矿藏资源,帮助科学家判断南海的实际年龄。

    海底生物富含甲烷难食用

    通过“蛟龙号”的机械手取回的海洋生物样本,更是让科学家们有一种如获至宝之感。

    讲座现场,周怀阳展示了一些生物样本的图片。比如玻璃海绵,素有“火山雪莲”之称,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“火山雪莲”只有在海底才是最美的,当科学家们把它打捞上来后,它就像脱水般,有点蔫了。“海参也一样。我们在海底看到的很多海参颜色都很鲜艳,有的是红色的,但在捕捞过程中海参出于自我保护会分泌一种酶,所以到最后出海的时候,海参的颜色就变成深色的了。”之所以要说这一茬故事,周怀阳另有用意。他说,过去很多科学家研究海洋生物,看到的多为样品;而很多记录海洋生物活动状态的深海纪录片过去都是国外拍的。也就是说,在海底活生生的物种和后来展示的样本,模样上可能差距很大,科学家若没有实地去看一看,有时候还真对应不起来。

    冷珊瑚、多毛类、贻贝、瓷蟹、阿尔文虾,甚至科学家们还用机械捕捞手打捞了一只巨大的蜘蛛蟹。但周怀阳介绍,这些“海鲜”都不能食用,一是因为海底生物有的富含甲烷,食品安全不达标。而更重要的原因是,像此次打捞到的一些多毛类生物和一些鱼类品种,连海洋生物专家也说不出具体的名字,它们可能是全新的物种,可能含有特殊基因,需要后续跟进研究。而目前,“蛟龙号”打捞的所有生物样本都完好地保存在冰柜中。

    背着12个埃菲尔铁塔下海

    作为参与研发“蛟龙”号的科学家,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教授给市民带来了两个数字:此次随“蛟龙号”执行载人深潜人物的科学家团队总计96人,来自22个科研单位;而用来深海探险的“蛟龙号”本身,载人深潜器的研发集结了我国的55个科研机构的智慧。

    去年,“蛟龙号”海试已经成功突破了7000米大关,最深处达到7062米。翁震平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,一个法国埃菲尔铁塔的重量约1万吨,水下7000米的压力约12万吨。也就是说,“蛟龙号”突破7000米,相当于拖着12个埃菲尔铁塔在海里活动。不仅如此,它还能自由前行、甚至悬停在海洋里,伸出机械手完成采集和打钻的任务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蛟龙号”能在海底悬停和打钻的功能,是很多国外深潜器都不具备的,这是蛟龙号的后发优势。

    说到这里,两位科学家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