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关注
公司新闻 媒体关注 行业动态 图片新闻
媒体关注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 >  新闻中心  >  媒体关注 > 正文
全国人大代表刘征建议:加快海上浮式储油基地建设 提高我国石油储备能力
来源:央广网     日期:2020-05-23    字体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  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(记者郭淼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受多种因素影响,今年以来,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加剧,国际原油市场首次出现“负油价”。虽然近期因需求复苏及产油国加速减产,国际油价已出现反弹,然而,对第二波疫情的担忧仍笼罩市场。

  石油储备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储备项目之一。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原中国船舶集团大船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征建议,应加快海上浮式储油基地建设,提高我国石油储备能力。海上储油基地的建设周期需要多久?与陆地储油相比,海上储油具备哪些优势?

  石油储备与外汇储备一样,是保障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战略储备资源,是国家不受或少受外界重大风险冲击的重要保障。刘征认为,近年来,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,但储备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差距。

  “根据国际能源署建议,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至少应该达到90天的进口量。比如2019年,我国原油进口5亿多吨,若要达到90天的‘安全线’,我国石油储备至少要达到1.25亿吨。从实际储量来看,目前我国石油储备在4000万吨左右,与安全储备要求差距甚远。”刘征说。

  鉴于此,我国已经完成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设,包括舟山、镇海、大连和黄岛等4个基地,总储备库容1243万吨,二期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,届时我国石油储备也未超过7000万吨,仍存在5000万吨左右的安全储备缺口。刘征认为,海上浮式储油为我国加快储油能力建设提供了绝佳选择:“海上浮式储油是对陆地储油能力的一种完善和补充,但是它不能替代陆地储油,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,能得到快速提升。”

  在刘征看来,现有老旧船即可上岗储油,这不仅仅缩短了原油设施建设的周期,也将提振我国造船业的发展。“我国超大型石油运输船不少,如果国家收购回来,立即可以转化为石油储备能力。减少了现在的石油储备运力,淘汰了过去的一批船舶。这些船在安全环保等方面都落后了,但石油储备方面的能力还是具备的,在淘汰了落后的船舶后,又激发了两大公司建造新的船舶,这也拉动了内需。”刘征说。

  同时,从建造周期和成本来看,刘征分析,目前海上浮式装备建造成本较历史高点至少下降了4成以上。他说:“现在建设一批海上浮式石油装置,和高峰时相比,成本下降了40%,经济性上来说是可行的。建造周期基本是1.5年-2年就会有大批装置交付使用,从时间上看也是现实可行的。”

  此外,浮式储油因其具备可移动性,与固定的陆地储油设备相比,具有更强的安全性。刘征说:“浮式储油设施一般具有动力,可以移动,不像陆式储油是固定的,可以实现远距离运移,方便储备原油及时运输。此外,从安全性看,浮式储油能够避免地震等带来的影响。所以,总体来看,浮式储油设施不仅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优势,而且可以快速建成,实现我国石油储备能力的快速提升。”

  刘征表示,当前国际油价走势为我国加大原油储备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。市场普遍预测,2020年全球原油需求萎缩已经成为定局,全年油价很难有效突破40美元/桶。但刘征说,从中长期看,油价不可能长期偏离真实价值,国际油价未来会进入上行通道。除欧佩克国家外,全球原油生产成本基本在35美元/桶以上,2021年以后,油价有望回升到50美元/桶以上。

  刘征举例说:“以一艘VLCC可以储备200万桶原油为例,按照20美元/桶的价差计算,一艘VLCC进行浮式储油能够为我国石油储备节省约3亿元人民币成本(价格)。”